返回顶部
关闭软件导航
位置:首页 > 资讯 > 电商资讯>说书人的新时代互联网地摊学术时代
因为中美贸易纠纷影响到了大多数国人,所以,人民群众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和各国历史的知识渴求日益高涨。有需求就有供给,有打赏就有市场。目前的互联网时代,是说书人能够碰到的很好时代。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优良的茶馆文化。起居注的作者,都比不上说书人了解宫里(包括其他国家宫里)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说书的规矩只有两个,喜闻乐见和通俗易懂。能做到极致其实很难,得有功力。严格来讲,《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都是说书人的成果汇总,四大名著占了三,可见说书文化对这个国家的影响有多大。其实,哪国的严厉著作对国民的影响会比小说更大呢?都是一样的。差异可能主要在于科普著作的质量和数量。 不能讲说书不都是真实的,就对社会没有太大影响。其实,说书文化对老百姓的影响很大的。三国传说以刘皇叔为汉室正统,即便曹氏在当时大部分地区治理得可能更好,也只能落下个白脸的奸臣形象。欲毁其族,先毁其史。 不只中国如此。日本在战前和战后都存在 " 皇国史观 "。平泉澄的《物语日本史》,就是美化日本皇权的历史,有很说书人的新时代互联网地摊学术时代1多虚构成分。部分虚构的历史著作是好是坏?这要看站在什么角度看。日本战后被美军占领,国民士气溃败,大多数日本人处于不义战争的发动者和战败者双重心理压力之下,抬不起头。以山冈庄八和司马辽太郎为代表的文学创作者,深入挖掘日本战国时代,通过将德川家康、丰臣秀吉、织田信长等几乎所有日本战国时代人物予以物语化、形象化,进行文学创作,激发了日本人的民族自豪感和独立精神。德川家康虽幼年不幸,但终因隐忍而建立幕府的故事,激励了被美国占领的日本人少说多做、发奋图强,战后不到二十年,就硬是忍出了日美贸易战。日本战后的企业家,很多都是读着这些故事渡过困难期的。我们今天来读这些日本历史小说,可能都会觉得好笑,比起中国春秋战国时代起就动辄几十万大军的征战,日本战国时代一场闻名战争,感觉就像千余人在互殴,甚至为了百余人的突袭还要大段描写。但取乎其心的情节,确实为战后日本恢复文明自信奠定了基础。 日本文明就真的那么好吗?并没有尤其优势。日本历史上也有数不尽的尔虞我诈,下克上,天皇朝不保夕。但日本文化届在战后非常困难的时期,挖掘了自己历史文化中的精髓,挖掘了十分激励人心、十分正面的因素,这是成功的。他们一面吸收外来西方文明,一面把自己的文明精髓挖掘出来、树立起来,加以融合。 中华上下五千年,可以挖掘的太多了。但自近代以来,基本是大批判为主。究其原因,可能跟清政府一直抵制改革有关。改革不成,很后革命,革命需要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全盘西化是民国不少知识分子的熟悉。到了前些年,大陆有了很多明清文学作品,不少也改编成影视作品,大多数展现的,要么是吾皇英明,要么是封建必亡。要说是历史,也不全是,但这样的挖掘创作,跟日本战后的文学家们相比,立意还是差了不少。一个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仿佛能提取的没什么精华。老百姓能都去研究历史吗?不可能的,只能读些通俗读物,看影视作品。假如看到的尽是大批判,而外来文明正好也有深入批判,那就逐渐对自己文明的熟悉就局限在所见的通俗作品范围之内,逐渐也就失去了信心。 这是文化届的大问题。民国学者曾经不低头。陈寅恪认为中华才堪 " 文明 ",西方才是野蛮,因为他看到了西方在中国土地上的野蛮行径。那一代学者不是做纯粹的研究,他们其实是在保留自己文明的火种。今天日本历史学届仍有不断解构中华文明的,他们的用意跟战前的皇国史观一脉相承,并且,这些学者的用功和学识,恐怕要超越今天这个年代很多中国学者。我们大都知道投笔从戎的救亡图存,但对那些看得更高远的历史文化上的救亡图存,恐怕直到今天也没有理解很透。 面对西方时,曾经先把自己彻底否定了,今天再发现原来西方也不是完美的,这时候,意味着再迟钝,也该去挖掘自身文明中的精髓了。清末民初的全盘西化、各种西方思潮的全面侵入,以及后来对自己历史文化的全然漠视,各种大而化之,动辄推倒重来,是今天虽然经济有了大发展,但仍然缺乏自信的要害。我们的学届尤其善于批判自己这个文明,还有一些相当于高级黑。每个文明其实都有很多糟粕,你只管批判自己,人家只管宣扬自己,你下的苦功又不如别人,很后你不投降谁投降?不是讲不该批判、不能批判,而是讲一个现象,为什么学界传递出的信息,长期以来都主要是批判? 为什么今天那么多网络地摊学术流行,那么多网络说书人被追捧,因为我们学界和文化届还沿着几十年来大批判的思路前进,但人们感受到的,是西方没有传说中那么公平、公正,这在互联网的今天甚至都不需要举例。这种感受不是你继续讲 " 民主自由万岁 " 就能让人信服的,人们需要一些对世界、对自己国家文化历史的深刻解释。谁愿意自己明明生活得更好了,还要扭曲的认为自己的传统都是糟粕?所以为什么互联网上爱国成了一门生意,那么多人愿意打赏,真是所有这些读者都蠢笨吗?不是的,是因为他们看不到对这个世界更好的、更符合他们所见的解释,他们赞赏的是他们能够看到的更好解释。学届文化届还要继续看不上这种需求,还要继续百年以来的大批判思路,那就且不要说比战后日本文化届恢复民族士气的格局差了十万八千里,就连过去好简单积攒起来的群众基础也会丢得一干二净。 我们今天能够看到,新一代年轻的国人,对国家的认同感要比前两代人精英们更强,为什么?因为前两代人经历过文革、又经历过对西方的崇拜,历史记忆中仍有很多负面。但现在的年轻人,没有经历过这些历史负面,大学者们应该理解,今天中国年轻一代企业家已经是 80 后和 90 后了,你去提醒他们未曾经历的挫折时代,去告诫一些历史教训,这是对的。但你要只告诉他们这些挫折和教训,无法解释为什么中国能走到今天,他们为什么会获得成功,或者一边告诉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西制的引入,之所以没有更成功是因为民主自由得不够,那这种偷懒的解释只会导致越来越会失去听众。一是因为今天很多优秀的年轻人,已经比上一代精英在海外待的时间还要长,他们做出判定的信息依据会更全面;二是很多 1980 年代从西方传来的似是而非的理论,已经逐渐失去解释的张力。 以基建为例,我们看到以财政和央企主导的基建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从投入产出的传统解释来看,在许多区域搞大基建其实在经济上是不划算的,这些债务负担既被西方所诟病,同时中国的精英们也很热衷讨论。但假如不是这样的建设规模,今天西南、西北许多曾经贫困落后的地区,完全没有任何发展的可能,贫困落后将永无改变之日。按照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这些地区应该自然衰败,那里的人口应该自然减员、流出,流入到其他大都市,成为那里服务业的廉价劳动力,这样才符合 " 经济规律 "。然而这种把人彻底物化的观念,就真的正确吗?就真的是优选的 " 现代化 " 方案吗? 我们今天看到的,是通过公路、铁路、航路、电力、网络并行推进所创造的人类历史,在一国国土面积之内,进行如此大范围的基建改造,史无前例。能够与之相较的,是美国的铁路时代,和罗斯福新政时期。这种改造的结果,是中国西北和西南地区不用再没有本土的就业选择,那里的产品不再是无法运出,那里的人口不必再只能沦为东部、南部先发地区的廉价劳动力。相应的,这些地区 " 落后的 " 传统文化能够得到留存。代价是什么?是地方基建债务靠时间去消解,靠中心去平衡。会不会很终导致东部、南部等经济发达地区来负担相当部分,一定会。这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东部、南部在过往四十年的高速发展,是建立在 " 以先富带动后富,很终实现共同富裕 " 这个共识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长期的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西人东进这三大资源投入基础之上的,东部和南部从来不是脱离西部和北部而存在的。 十几年前,当中国的网络基建要突进到农村地区时,西方投资者纷纷用脚投票,因为从经济上看,短期很难获得足够回报,建设成本高、收益低。但假如没有当时的突进,今天不要讲农村地区,哪怕是三线四线的网络水平,都会十分落后。为什么美国政府第三次向华为颁发临时许可?因为美国大量农村地区、小市镇的网络都是由地方运营商经营,这些运营商收入非常低,只能承担华为提供的便宜设备,假如要替换,成本太高,美国联邦财政无法补贴地方,只能继续用华为的设备。可以想象,假如按照自由放任的理念,那些落后地区都不应该去投资,因为回报率十分低。假如过往四十年,中国的政府和国有企业是采纳这样的经济学观点,今天中国的三线以下,会是怎样一番面貌?公路、铁路、电力、网络一定需要通到这些地方吗?同样有 5000 年历史,1947 年建国的印度,每一个邦都是民选政府的印度,需要或者能够把基建搞到这种程度吗?你还指望阿里、京东和拼多多们能有任何一个 " 下沉市场 "?中国的精英们不应该只去看欧美日美好的大都市圈,应该去一去这个世界的其他地方,哪怕只是去一去发达国家的小地方,去了解一个更真实的世界。 我读了一些 1950 年代以前的西方历史著作,比较关注那个时代西方对东方的看法。这些著作有一些共同点,比如讲东方时他们更多的篇幅是在讲日本,日本在西方人眼中已经是一个独立的文明,而不是中华文明的边缘地带。对中国,是非常落后的描述,根本无法想象中国有一天有可能对全球产生今天这样的影响。这是有道理的。因为 1868 年日本明治维新到 1950 年代,已经过了将近百年,日本是以东西方文明百年融合的姿态展现在西方人面前。今天中国仍然算不上发达,仍有不少低收入的贫困地区和人群,人均 GDP 和可支配收入并不高,但就整体而言说书人的新时代互联网地摊学术时代2,终于从清末变法一路挫折前行,走到了今天。 我们的学界和文化界,在落后时批判自己的过往,没有去提取自己的精髓;在已经发展起来之后,仍然不愿意深入解释这种发展的原因,还是习惯性的只会批判,或者仍然限于自己的小圈子自娱自乐。譬如我们的经济学界,在深度全球化的今天,不是去提出更有张力的解释,而是热衷于将个别学者吹捧成诺奖候选人,这样的学界怎么不被抛弃?难道抛弃他们的仅仅是民众吗?中国的企业家,除了在经济学界定期集体 " 抵制国进民退 " 的口号中才会认同他们之外,真的会服从他们什么具体建议吗?且不说,为什么到了今天,中国经济学界仍然脱离不了所有制分析这个出发点,而这本来是新自由主义才很为关注的。我们质疑的不是某个具体的经济学观点,我们质疑的是为什么这些学者永远只有一个观点,为什么英美德法日的学者都会争论的问题,但在中国却只有长期的高度一致? 这就难怪今天有那么多互联网民科要去自行解释、传播观点。也难怪从普通民众到企业家和某些层级的官员们,都要热衷于从互联网学术中去获取科学文化历史知识。他们的需求是实实在在的,但高高在上的学者们,总是不愿为他们供给这些精神食粮。 但是,互联网地摊学术终究不是这个国家的未来。真正的研究,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阅读原始资料,去做长期细致的比较分析,要建立研究范式,要去不断的试错、证伪。 我经常看到朋友圈内由衷转发和认可一些互联网地摊学术作品,这些作品看起来有着宏大叙事和令人惊异的知识储备,天文地理无所不知,各国历史不所不晓。从叙事手法上来讲,也非常吸引人。但它们的共性是,通篇没有一个引注。所以这些丰富的史实到底是从哪里来的?百度百科?维基百科?淘宝购买的历史故事?我经常觉得自己写的东西都是读后感,没有什么新意,引用了许多一流学者的著作,他们是真正的原创。这个公众号上一些看起来很硬的文章,其实只有少部分内容是有真正的原创数据。我在文章中经常批评学界,因为我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做研究,当然希望这批职业学者能够更加努力勤奋,他们的收说书人的新时代互联网地摊学术时代3入也来自我们缴纳的税金,这个国家不可能靠着一堆民科去推动学术进步。 今天互联网地摊学术的爱好者中,也有大量这个国家通俗意义上的精英,至少从学历、职业和收入来看,绝对堪得上 " 精英 " 二字。但就我所了解,发达国家的精英阶层,都不可能热衷于这类地摊学术作品,这些作品,往往都是普罗大众茶余饭后的谈资。很显然,我们的知识供给出了严重问题。职业学者要么不屑于表达给大众(其实还有很多精英),要么提供的观点缺乏足够的解释力,迫使大众要从很低劣的互联网作品中去汲取对这个世界熟悉的养份。 另一个后果是,这些地摊学术作品往往充斥着民粹的情绪,把复杂的史实都归结为不同阵营的对立,归结为你吃掉我或者我吃掉你。我不只一次从金融精英们的嘴里听到," 这个世界今后就是比谁更烂 "。坦率的讲,我一直不知道这样的观点有什么意义。但很显然,我们的不少精英把这句话当作判定宏观的信条。按照这样的观点,当欧债危机时,欧洲更烂,所以中国更有机会;当美国民粹泛起,美国更烂,所以中国更有机会。但事实呢?作为外贸进口国的发达国家假如一直烂下去,那作为外贸出口国还能更好吗?当欧洲 " 烂下去 " 的时候,它真的敞开大门让你去买了吗?还是像美国一样收紧了自己高科技领域的外资并购条件呢? 所以互联网地摊学术,尽管短期对凝聚 " 民心士气 " 看似有益,但真能获得精英阶层的长期认可吗?这些经不起推敲和质疑的宏大叙事,非常轻易的就能被人点破,一溃千里。于是曾经信任的民众,又会转而相信那些以批评中国为己任的点破者。很终,有任何观念上的进步吗? 我们把今天称为互联网地摊学术时代,也可以称为说书人的新时代。这些说书人没什么过错,他们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就收获了天量的读者和打赏,于是做起了流量运营的生意。我们需要去思考的,是这种需求该如何满足,由谁满足。" 精英们 " 该思考的,是自己怎么就信了他们。 这是个有趣的时代。 以上。 来源:创事记
如果您觉得 说书人的新时代互联网地摊学术时代 这篇文章对您有用,请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文章地址:https://www.tianxianmao.com/article/online/4735.html
解放双手无尽可能,有问题添加天线猫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