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关闭软件导航
位置:首页 > 资讯 > 电商资讯>能在阿里创业时不离不弃的都是狠人治理制度也太匪夷所思
能在阿里创业时不离不弃的都是狠人治理制度也太匪夷所思

张璞刚加入阿里巴巴时只有二十几个人,工作地点还在住宅小区。很快,张璞就发现了许多“希罕”的地方:工作氛围像农贸市场,非常吵闹;工作不分时间,只要没事,大家都在上班;请假不用审批甚至不扣工资……

张璞不禁发出疑问:公司治理毫无章法,能长久吗?

直到张璞看了很多创业公司的治理制度后才发现,阿里当年那种没治理的治理,恰恰是很高明的治理方式。

因为在创业阶段,盲目地上线治理规则,会花费巨大的成本,且不见得能增加效率。

能在阿里创业时不离不弃的都是狠人治理制度也太匪夷所思1

治理本身是不是一种成本?

制定规则、官宣、监督执行和后续手段,都是成本,所以治理这个事绝对不是越多越好。厉害的公司就是,同样的产出,比竞争对手少的治理。

既然治理越少越好,那为什么我们总是在学治理?

随着企业不断壮大,治理工作肯定会随之增加。但什么该管、什么不该管,要管到什么程度,治理的分寸该如何把握?这时候,我们可以参考红绿灯。

二十年前的中国乡村基本没有红绿灯,原因大家都知道:没必要,加了反而降低效率。十年后,村子里买车的人越来越多,路口出现擦碰等事故也随之增多,于是红绿灯就顺其自然地出现了。

企业治理与红绿灯有什么关系?

当企业团队发展到一定阶段,治理问题频发,此时你也许会设想:我是不是要上一些治理规则了。

阿里巴巴是怎么做的?

每当发生治理事件,都要先问一句“这类问题发生的频繁吗?”,假如半年才发生一次,就可以先放一边,等下次发生了再讨论。这种方式叫casebycase——个案处理。假如某一问题发生的比较频繁,就应该给它定流程或者制度了,并及时昭告员工:以后再发生这类情况,就按以下流程处理。这样的处理方式比较高效。

我们都知道,刚开始设红绿灯时,并不存在左转向、右转向、待行区等,机动车、非机动车分道这么复杂,一定只有很简单的红绿灯。

企业治理也一样,当我们从没有规则到有规则,不要追求所谓的“完善”,天下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只有适合公司当下发展阶段的规章制度。

张璞回忆2000年与阿里当时的首席人力资源官彭蕾一起建立规则,在第一个关于考勤和假期的规则时就犯了难,因为规则只有五条,“太寒酸了”。

当时他们想过两个解决方案:

第一个是在规则前加一段类似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为了加强治理之类的官话,但很快被否定了,“不想去骗员工了”,既然自己都觉得这段话没营养,何必拿去骗员工呢?

第二个是照搬大企业的考勤和假期规则。“今天用不上不代表将来也用不上”,但这个方案也被否决了。虽然只有短短五条,但每条都是当时的员工用的上的,他们会当真、认真看、提意见。

规则的意义就是让别人遵守,一旦你发布了六七十条规则,也许员工连看一遍的爱好都没有。还有发布的意义吗?

如今阿里光考勤和假期治理制度就有好几页,随着企业发展,新出现的治理问题会越来越多,当治理问题频发,规则会逐渐增加。

所以,企业治理手册的厚薄程度与企业发展阶段是成正比的。

当你的企业只有二十几个人的时候,就不要把大企业厚厚一本治理手册改个名字就拿来用了。这种情况很简单发生在从大企业辞职出来创业的人士身上,但他们没想过,创业型企业才十几二十号人,几百页的治理制度会把这家企业管死的。所以一定不要盲目地认为治理越多越好。

假如没有规矩和制度,怎样保证团队的正常运作?其实,很多事情真不是靠制度搞定的。

一个团队在一起只要超过三天,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些约定俗成的东西——文化。这些文化既没有被写下来,也没有明确讲过,可是大家一定会遵守,这就是文化的价值。这就是为什么越是小团队,规则可以不要那么多,但一定要有文化。

能在阿里创业时不离不弃的都是狠人治理制度也太匪夷所思2

没有强烈的文化,团队一定会散掉,变成一盘散沙。文化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比规则还要强大,规则可以钻空子,但由于文化是无形的,根本没有人敢去违反。

如果您觉得 能在阿里创业时不离不弃的都是狠人治理制度也太匪夷所思 这篇文章对您有用,请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文章地址:https://www.tianxianmao.com/article/online/12751.html
解放双手无尽可能,有问题添加天线猫微信